当智能化汽车成为现实,汽车的功能已从单纯的代步工具进化为移动的生活空间。在这个变革浪潮中,长城汽车 —— 曾经的燃油车时代王者,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自我觉醒。这场觉醒不仅关乎技术迭代,更涉及品牌基因的重构:从 “以驾驶乐趣为情怀” 到 “以用户场景为核心”,从 “制造产品” 到 “创造生态”,长城汽车的转型之路,折射出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时代的破局智慧。
长城汽车的技术转型,本质上是对用户需求的重新理解。在燃油车时代,其以 “动力强劲”“越野性能” 为核心卖点,但在新能源时代,这些标签逐渐被 “更省、更远、更安全” 的技术普惠所取代。
Hi4 混动技术的突破,正是这种觉醒的标志。Hi4-G 超级混动系统以 “三擎八挡十模” 为核心,通过智能算法实现全工况高效运行,不仅让重卡油耗降低 15%-25%,更将混动技术从城市通勤拓展到干线物流、越野探险等全场景。这种技术布局打破了 “混动 = 省油” 的固有认知,将动力性能与场景需求深度绑定。例如,坦克 500 Hi4-Z 搭载 59.09kWh 大电池包,WLTC 纯电续航达 200 公里,在硬派越野领域树立了新能源标杆。
在智能化领域,长城汽车构建的 “全域 AI 知识体系” 更是颠覆了传统车企的技术逻辑。通过 RAG 知识架构平台和大模型中枢平台,长城汽车实现了从研发到用户体验的全链路 AI 赋能。例如,Coffee Pilot Ultra 智驾系统无需高精地图即可实现全场景 NOA,魏建军亲自驾驶蓝山智驾版在重庆 8D 城市道路的直播测试,正是对技术自信的最好诠释。这种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驾驶安全性,更将汽车从 “驾驶工具” 升级为 “智能伙伴”。
长城汽车的产品矩阵调整,展现了其对用户生活场景的精准洞察。传统燃油车时代,哈弗 H6、坦克 300 等车型凭借单一品类统治市场;但在新能源时代,长城汽车正通过 “场景化产品” 重构竞争格局。
魏牌蓝山智驾版的推出,标志着长城汽车对高端家庭用户的深度理解。这款车不仅搭载 1.5T+DHT+P4 动力总成,实现 4.9 秒零百加速,更通过六座布局、车载冰箱、后排娱乐屏等配置,打造 “移动的家庭客厅”。其 Coffee OS 3.1 系统支持多模态语音交互和华为 HiCar 互联,将智能座舱与用户生活场景无缝衔接。这种 “技术 + 场景” 的双重突破,使其在 30 万元以上新能源 SUV 市场月销破万,市占率超 15%。
在细分市场,长城汽车同样展现出创新力。欧拉品牌推出 “女性专属服务包”,通过免费道路救援、专属保险方案强化 “更爱女人” 的标签,尽管面临销量下滑,但朋克猫复古版等新品的推出,正在尝试拓展男性用户群体。长城皮卡则在新能源领域试水,山海炮 EV 续航 500km,金刚炮混动版综合油耗 2.5L/100km,既巩固了传统优势,又探索了新能源可能性。
传统车企的营销往往聚焦于产品参数,但长城汽车的转型之路,正将营销重心转向用户情感价值的创造。
直营模式的探索是这种觉醒的重要体现。2024 年启动的 “长城智选” 直营品牌,通过 33 家直营店和 200 家零售中心,构建 “品牌一致性、服务一致性、运营一致性” 的体验体系。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高端车型的品牌溢价,更通过用户社区活动、车辆交付仪式等,将购车过程转化为情感体验。例如,魏牌蓝山智驾版通过视频号达人传播,邀请财经、科技、生活类达人在真实场景中演示智能驾驶技术,使内容播放量提升 4 倍,用户信任度显著增强。
在全球化营销中,长城汽车同样注重文化共鸣。坦克品牌在中东、澳洲举办 “坦客联盟” 活动,将越野文化与当地用户的冒险精神结合;哈弗 H9 柴油版在南美市场的推出,则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成本,强化 “可靠伙伴” 形象。这种 “技术出海” 与 “文化出海” 的双重策略,使其 2024 年海外销量同比增长 44.61%,高端车型占比提升至 30%。
长城汽车的转型,本质上是对 “有质量增长” 的追求。面对新能源市场的价格战,其选择以技术壁垒和品牌溢价突围,而非简单的销量堆积。
研发投入的长期主义是这种战略的基石。2023 年研发投入超 110 亿元,2024 年继续保持高位,2.5 万名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聚焦智能新能源、氢能等前沿领域。这种投入换来了技术成果的爆发:Hi4 技术家族覆盖全场景,Coffee Pilot Ultra 智驾系统实现行业领先,紫荆 M100 车规级芯片完成研发。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更构建了差异化的护城河。
高端化与全球化的双轮驱动则是战略落地的关键。2024 年,长城汽车 20 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同比增长 37.13%,净利润达 126.92 亿元,同比增长 80.76%。在海外市场,其通过泰国、巴西工厂的本地化生产,实现了 “整车制造 + 供应链体系” 的生态出海,2025 年目标海外销量占比提升至 40%。这种 “高端化提升利润、全球化扩大规模” 的策略,使其在行业内卷中保持盈利增长。
尽管转型成效显著,长城汽车仍面临多重挑战:新能源渗透率 25.7% 仍低于行业均值,欧拉、沙龙等品牌销量下滑,高端车型过度依赖单一产品(如蓝山占魏牌销量 60%)。此外,比亚迪、特斯拉等竞品的技术突破(如比亚迪超快充系统)和全球化布局,进一步挤压市场空间。
未来的破局点在于技术开源与生态共建。长城汽车已宣布 Hi4 技术开源,计划将其打造成全球标准;与华为、火山引擎等企业的合作,则加速了智能座舱和数字化营销的落地。同时,其 “光伏 + 储能 + 氢能” 的能源体系布局,为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底层支撑。这些举措表明,长城汽车正从 “汽车制造商” 向 “出行生态服务商” 进化。
长城汽车的新能源转型,是一场自我否定与重构的长征。它不仅需要技术突破、产品创新和营销变革,更需要打破燃油车时代的思维定式,将 “用户需求” 而非 “技术情怀” 置于战略核心。当 Hi4 技术普惠全场景,当智能驾驶融入生活场景,当全球化布局深化价值创造,长城汽车正在证明:传统车企的转型,不是对过去的背叛,而是对未来的觉醒。这种觉醒,或将重塑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为全球车企提供 “传统品牌新生” 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