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科考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领域。自1983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之后,我国便着手开展对极地的科考事业。从五星红旗第一次插上南极洲,到南、北极5个科考站的相继建成;从没有专业极地科考船,到“雪龙”号破冰船、“雪鹰601”极地固定翼飞机协同完成立体化作业;从“抵达南极”到在极地冰川学、极地海洋学、极地空间物理学方面到领跑南大洋系统研究……3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科考工作者砥砺前行、进取不止,使我国极地科考领域实力达到了国际中等以上水平,由科考大国向强国迈进。
不久前,随着我国第四代也是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的正式服役,我国的极地科考实力再次得到极大充实。而“雪龙2”号将与“雪龙”号一起,搭载400余名科考队员一同奔赴南极,开启我国近30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南极考察,为增进人类对极地的认知进而造福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双龙合璧,科考“利器”极地展雄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对于极地科考事业来说,“极地考察船”是其必须要利的重器。与普通船只相比,“极地考察船”船体坚固、破冰能力强、防寒性能好,可供科考队员在特定海域进行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随着我国科考领域实力的增强,我国的极地科考船也不断经历着“转型升级”。
1979年11月,上海江南造船厂建成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实际上,“向阳红10”号满载排水量仅为1.3万吨,并且不具备破冰能力。而正是这艘“向阳红10”号,却在1984年12月26日,载着8名科考队员抵达了南极。12月31日,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了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也在那个时候插上了南极洲。
此后,我国于1985年购入由芬兰劳马船厂建造的具有1A级抗冰能力的运输船,由沪东造船厂进行改装后,成为了我国第二代极地科考船,并被命名为“极地”号。
大名鼎鼎的“雪龙”号是我国第三代科考船,于1993年购自乌克兰,我国曾4次对其进行改造升级。“雪龙”号配备了现代化的航行、定位和导航系统,具备以1.5节航速连续破冰1.1米的能力,参加了我国自1994年至今的历次南极和北极科学考察活动,承担了南极考察站物资补给运输、科考队员的交替和南北极大洋调查等任务。
由于破冰能力有限,“雪龙”号只有在夏季两极冰川大面积融化时,才能到达考察位置。随着极地科考事业的快步发展,科考队对于多功能、高性能极地科考破冰船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也就在这时,历经10年设计建造,“雪龙2”号终于面世并开始服役。
“雪龙2”号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的科考船,能以2至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条件下连续破冰航行,并可突破极区20米当年冰冰脊。它的破冰能力、甲板设备抗低温性能以及保温设计,不但使极地科考范围更加深广,而且使科考时间延展至春季和秋季。
此次,“雪龙2”号将开启南极首航,并与“雪龙”号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造福生态环境与人类,让科技之力与时代共奔腾
30多年来,众多领域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都为极地科考倾注了无数心血。那么,极地究竟有何种巨大魅力和研究价值呢?
据相关科研人员介绍,南北极地区由于其原始性、敏感性、脆弱性和放大性,是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也是与全球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休戚相关的,是地球留给人类的最后一块生态安全屏障。
“由于环境的极端性,极地的科考密度和深度与人类正常居住的地域不可同日而语。”第36次南极考察领队、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夏立民表示。而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原主任、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兼首席科学家陈立奇看来,由于极地的原始性、敏感性、脆弱性和放大性,两极是全球变化的一个放大器。“我们的极地考察目标需要更加紧密围绕国家需求展开,科学认识极地、和平利用极地,为国际极地和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可以说,无论基于何种角度和层面,科学家们对于极地进行的深入科考,最终目的都是在为生态环境、为全人类造福。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奔赴南极完成第36次科考任务的队伍中,还有个非常特别的成员——奔腾T99,它被选定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选用产品”,将与“雪龙2”号一起开赴南极,共同执行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据了解,奔腾品牌是中国自主品牌的中坚力量,第一个提出了物联网汽车的概念。奔腾T99作为奔腾T系列旗舰车型,代表了奔腾物联网汽车的最高水平,体现出中国“智”造的高水准,展现了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实力与自信。
我们在此预祝科考队顺利完成任务,也在祖国即将迎来70华诞之时,为祖国点赞,为时代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