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最能体现竞争格局和综合实力的改变?
不是枪炮,而是话语权。
从晚清以来,中国在历史三峡中艰难突围,寻求民族复兴,已200年矣。从“师夷之长技”到“以市场换技术”,200年来的辛酸苦楚和奋发图强,尤以汽车行业体验最为痛苦。
8亿衬衫换一架飞机的故事,并不是笑话。中国民族汽车产业,曾经多次寻求引进先进汽车制造技术,而被无情拒绝。在这番痛苦之下,“以市场换技术”从来也不是一个明确的发展策略,更多的只是无可奈何。
经过努力发展,中国也终于拥有了投资海外的实力。在“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背景下,几代中国汽车人梦寐以求的,正在变成现实:打入世界强国,摘掉“以市场换技术”的帽子。
近年来,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不仅在亚非拉崭露头角,更是凭借新能源技术,打入传统欧美汽车强国,初步占据市场。但理性而友好的中国汽车品牌,绝口不提过去的那一套沉重的话语。
加入大国竞争对局的年轻人,只是淡淡一笑,说:大家好,我来了。
这一来,风云变幻,雷声隐隐。
长安米贵,居之不易
生存是第一位的,活下来,才能谋求发展。
但对于比亚迪的到来,法方颇以为豪,“该工厂生产的是电动巴士,有利于推动法国成为能源转型的先行者,比亚迪在当地设立工厂表明,我们有资源能够吸引到大型的国际公司入驻。”
除了海外建厂,如何在发达国家市场立足也同样考验着众多自主品牌。
对此,比亚迪欧洲市场的负责人何一鹏坦言:“进入法国这样的汽车强国,经过精心准备,我们在几年前就拿到了欧盟整车认证。”
巴黎铁塔下的比亚迪纯电动巴士
而我们也在与比亚迪的沟通中,了解到更多值得大家重视的市场策略。
如今,新能源车已经遍布全球6大洲、270个城市的比亚迪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成功就是摆脱烙印
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意味着新中国开始自力更生造汽车。汽车工业起步更晚的中国,试图以市场换技术,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这造成了早期中外合资生产的汽车有不少挂着双logo的现象,直到现在也有不少这样的车标。
近年来,比亚迪已为马来西亚全球最大电动公交BRT系统和悉尼机场的电动巴士提供技术输出,当地组装;比亚迪投放于英国伦敦的电动巴士K9,底盘和动力系统由其提供,车身由亚历山大·丹尼斯有限公司设计。
“我们知道这一天终将到来,这是中国制造的崛起和胜利。”何一鹏最后说道。
在日本运行的比亚迪纯电动巴士
比亚迪纯电动卡车闯入美国市场
投放美国市场的比亚迪纯电动巴士
近期在新加坡交付的100台比亚迪纯电动e6